&esp;&esp;初六气氛才散了些,但因为帝后会出现在金明池附近的城楼上与民同乐,苏家四口又去凑了个热闹。
&esp;&esp;苏茵茵眼神虽好,却也只能看到模糊的两个身影,明晃晃的,说了些普天同庆,又说期盼今年风调雨顺的话。
&esp;&esp;苏茵茵来这里三年,汴京人的日子确实越过越好了。
&esp;&esp;想来帝后二人还算不错?
&esp;&esp;苏茵茵窝在爹爹怀里,被金明池的歌舞吸引,这可是宫中的剧团,轻易不出来表演的。
&esp;&esp;过了初六,对于做买卖的人来说,年也差不多过完。
&esp;&esp;慧女点心重新开业,苏副使那边也要回去当值。
&esp;&esp;不止如此,甚至连苏显都要上课。
&esp;&esp;谁家私塾初七就去读书啊!
&esp;&esp;贵的私塾,果然是贵有道理的。
&esp;&esp;按照他们私塾夫子的话说,你们每浪费一日,便是浪费一日爹娘的银钱。
&esp;&esp;这话是不是有点太可怕了!
&esp;&esp;苏茵茵瑟瑟发抖,已经过了十二岁生辰的哥哥苏显更加沉稳。
&esp;&esp;他绝对不会浪费爹娘的银钱。
&esp;&esp;苏副使跟苏娘子有些无奈。
&esp;&esp;他们对孩子们很好吧,真的不用这么节省的。
&esp;&esp;但他们也知道,私塾夫子建议苏显明年这个时候参加童试。
&esp;&esp;也就是说,明年这个时候,他就要考秀才了。
&esp;&esp;“先试一试,哪有一次便考过的,趁着年纪小多试几次,真正考试的时候,更有把握。”
&esp;&esp;考秀才一次不过很正常。
&esp;&esp;多考几次才是常态。
&esp;&esp;能在十五岁之前考中,便是上佳。
&esp;&esp;这一年里,苏显明显会更加用功。
&esp;&esp;苏茵茵给哥哥整理好书箱,朝他握拳,哥哥加油!
&esp;&esp;邻居孙家酱料店也开业了。
&esp;&esp;孙家看到苏显去读书,顺便问了句孩子在哪读书,他家孩子在家乡也在读书,到了新地方,肯定会继续读。
&esp;&esp;听说那私塾价格后,孙家明显沉默。
&esp;&esp;他们济州为孔孟之乡,已经很注重读书了,怎么你们比我们还看重啊。
&esp;&esp;再看人家的小女儿都写得一手字,真是不能比。
&esp;&esp;苏娘子还是推荐了苏显之前在的私塾,价格明显低很多。
&esp;&esp;苏茵茵看着,下意识想到原锐。
&esp;&esp;自己启蒙书都是他教的,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esp;&esp;四书她也该读了,但想着哥哥要备考不能打扰。
&esp;&esp;要是原锐在就好了。
&esp;&esp;苏茵茵想着,又挠头,原锐是不是说过尽量回来给自己过生辰?
&esp;&esp;也不知道是哪一年的生辰。
&esp;&esp;算了,她可以自学!
&esp;&esp;经历过高考的她,是可以自学的!
&esp;&esp;哥哥苏显自然不会让妹妹硬啃书本,留下不少笔记,有这些笔记,苏茵茵学的果然快了。
&esp;&esp;甚至超过酱料家的孙东俊。
&esp;&esp;孙东俊五岁启蒙,今年六岁,读书有一年了。
&esp;&esp;但他去找苏茵茵一起学习时,差点哭出声。
&esp;&esp;本以为都是刚学一年,自己还比小娃娃大两岁,肯定比她厉害。
&esp;&esp;没想到人家千字文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不说,甚至还会写字。
&esp;&esp;他怎么什么都不会啊。
&esp;&esp;还有几日便四岁生辰的苏茵茵只好去劝:“我有两个人教呢,他们都很厉害,所以学得快啊。”
&esp;&esp;她有种欺负小孩的感觉,这样很容易愧疚啊。
&esp;&esp;“那我还上了私塾呢,两个呢。”
&esp;&esp;“还是不会背三字经啊。”
&esp;&esp;孙东俊委屈得厉害,努力不让眼泪掉下来。
&esp;&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