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泽不是说他的研究困在一个地方很久了吗?
难道李叔把困扰乔泽的难题想通了?
“不是,你这不是已经有完整证明过程了吗?这题目已经证明完成了吧?怎么没听你说过?难道你觉得证明过程有问题?所以后面是修改的部分?”李建高忍不住问道。
乔泽开口答道:“嗯,证明过程是没问题的。但证明完成之后,我能确定可以做普适性对应证明,这样就能在规范场在rieaan空间几何找到统一性。如果我能把这一点证明出来,就能让下个命题变得简单。后面都是我关于建立两者统一性的思考。”
李建高愣住了,半晌才喃喃问道:“所以你之前总跟我说还没想明白,是想证明任意规范场都有对应的rieaan空间?”
乔泽点了点头:“嗯。”
李建高又问道:“意思是,你在完全证明了一类规范场问题过程中,还写了那两篇关于光刻机跟芯片的论文?”
乔泽再次点了点头,应了声:“嗯。”
不过想了想,他还是补充了句:“思考的间歇写的,因为关于统一性的思考占用了我太多时间,暂时还没太多头绪,所以没耽误太多时间。”
李建高深吸了口气,语气开始变得分外和蔼:“乔泽啊,你觉不觉得有一种可能,这个统一性的推进是个很庞大的命题,你不需要一个人来解决的。”
乔泽微微侧头,看着李建高的目光有些疑惑。
“比如啊,就像我刚才说的,你把之前的证明过程整理成论文,并在论文末尾提出这个问题。这样做相同研究的数学家看到后,说不定也会受到启发,然后他可能会有一些想法,可能跟你交流,也可能会写成论文。这样,大家每个人都为这个论点提供一些思路,不管最终是证明还是证伪,但终归能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乔泽,你要相信我,世界上绝大多数数学难题都这样靠群策群力解决的。微积分都是几代人的补充。虽然我知道你的想法很多,很大,但也没必要太过为难自己了,真的。”
最后一句话,李建高语气不止是认真,甚至带上了一丝恳求的味道。
第125章 小目标《数学年刊》
值得庆幸的是,李建高的话,乔泽还是愿意听的。
其实乔泽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一直都有跟外界沟通的需求跟渴望。
不同的是,他只需要通过论文的形式去阅读那些数学思想就够了。这样最为简单高效,直指核心。
这也是最近一段时间他一直在升级专属于自己的智能论文助手的原因。
李建高的话让乔泽意识到他的确没必要对着一个问题死磕。
这同样涉及到一个效率问题。
如果他这辈子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确可以花时间去慢慢思考。
但建立规范场跟黎曼空间的普适性联系,只是为了解决质量缺口假设这一问题提供数学工具,而解决质量缺口假设则是为了能够在未来研究量子物理时,能有趁手的数学工具,以及能用规范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学自然定理的基础框架,并完美的解释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顺利解开微观世界的诸多谜团。就比如曾经乔泽提到过的中微子质量之迷。
虽然乔泽偏执的认为,多花费一段时间,他应该也能找到答案。但如果有人能跟他一起去思考这个问题,也许能让这个进度加快。
而且他能省下时间去做些别的事情。
自从开始接触课题研究,乔泽也发现了,如果他的专注力始终思考在同一个问题,的确更容易感觉到疲惫跟受限。
所以当李建高认真提出意见之后,乔泽思考片刻,便很慎重的点头应道:“行,我这就开始写论文。你觉得这篇论文投哪家期刊合适?”
李建高想了想,说道:“普林斯顿的《数学年刊》吧,世界数学影响力最大的顶级期刊。”
乔泽点了点头,然后用他电脑上的智能小助手直接打开了这家期刊的官网。
怎么说呢,网站首页简洁到让人发指。
左边一排按发表时间的论文分类检索,右边就一张封面,提供了编辑信息,投稿指南,联系方式和订阅价格等基本的信息,没有半点李建高口中那种顶级期刊该有的气势。
不过这挺符合乔泽的审美。
数学其实不需要太多虚头巴脑、花里胡哨的东西。又不是时尚杂志。
此时李建高已经站了起来,走到了乔泽的身后。
看了眼乔泽的电脑屏幕,忍不住说道:“你别觉得《数学年刊》影响因子不高,官网简单啊。虽然影响因子只有29,甚至还没你之前投的那些数学杂志高。但你要知道这家期刊每年刊登的论文不足百篇,而且大都是纯数领域的,引用量本就少。而且其中许多文章的证明都被改成了教材,因为教材重新编纂的时候会更注重证明过程跟叙述方法,所以之后的引用都会直接选择教材而不是原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