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吃了一个,然后端起碗,喝了一口汤,等放下碗,才开口道:“皮薄如纸,七分瘦三分肥,肉多而不腻,汤浓而不浑。”
连理眼睛亮了亮,赞了声:“行家。”
窗外的雪无声的落着,压了冬青的枝头,路上没什么人,雪地上男人来时的足印也慢慢的被覆盖,男人看了眼,开口道:“你这馄饨做得精细。”
连理站起身,弯着眼睛说:“咱们老北京馄饨,吃的就是一个精致和地道,您只管吃,我再去给您做几道小菜。”
“不必,”男人抬眸看他,声音很平,听不出什么情绪,他说:“我是来找你兑现你的承诺的。”
连理愣了愣,又将男人细细看了一会儿,无奈道:“我真不认得你。”
男人说:“我姓子桑。”
二十一世纪了,还有这姓?
连理又坐下了,问道:“您叫什么?”
男人顿了顿,敛眸道:“忘了。”
连理:“……”
连理觉得这人在跟自己开玩笑,笑道:“那先生倒是说说是什么诺。”
男人沉默了。
这次他什么也没说,将手中的筷子放下,连理见他从钱夹里取出了一张红票子,放在了桌上,然后站起了身。
这是要走?
连理一时没反应过来,瞧着男人都走到门口了,连理突然开口:“外边雪下得大。”
男人在玻璃门前停下。
连理起身:“我给你找把伞。”
男人的手搭在门上,淡淡说了句:“不必。”
连理走到门口取下了自己的伞,递向男人,弯着眼睛说:“有借有还,人情就是这么连起来的。”
男人垂眸看着晾在空气中的那把黑伞,在连理以为他不会接时,他伸了手。
连理把伞放在他掌心,弯起漂亮的杏眼,道:“我叫连理,先生下次再来,我再亲手给您包。”
男人眸目轻敛,微微点了下头,没看他,推开门,出了店。
连理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背影,突然想起了什么,转头看桌子上的钱。
这一碗馄饨可用不上这么多钱,他推门正要叫住男人,却突然愣住了。
茫茫雪幕一片静谧,半个人影都没有,雪将冬青的枝头压弯,簌簌滑落下来,除此之外,雪地松软平整,连个脚印都没有。
有些人和事不能放在心里琢磨,一旦是琢磨了,就好惦记着,一旦惦记了,就多了桩心事,有事没事总爱拿出来想想。
立冬那天后,连理一直在等子桑。
他念着他多给的钱,还有他没说出口的那个承诺,可他一直没来。
许是入了冬的缘故,最近连理越发的懒,不爱出门,总是爱打瞌睡。
北京城的天气干燥,冬天更是干冷,连理开店的时候也不定,都是什么时候睡饱了什么时候开。
立冬后天气一日冷过一日,可雪没存下,店前的腊梅开了花,嫩黄嫩黄的,算是这色彩寡淡的冬天里难得的亮色,连理出了趟门,给腊梅树身绑了层被子,回来的时候捂着被冻疼的耳朵蹦跶了会儿,这才把营业的牌子给翻了过来。
他今天白天睡得多了,晚上营业。
也就是他刚把牌子挂上,就有人推门进来。
一位六十多岁的大爷进了门,往手上呵了口气,搓了搓,笑道:“连着来了三天,终于等到您开门了。”
“呦,有些日子没见您了,”连理给他倒了杯热水,熟稔地问道:“今儿还是老样子?”
“老样子,”大爷坐了,喜气洋洋地说:“这程子去我姑娘那儿了,生了。”
连理眉目舒展:“喜事啊,闺女小子?”
大爷笑呵呵的:“闺女,长得像她妈,漂亮。”
连理笑道:“得嘞,今儿这顿我请了,算给您道喜。”
大爷忙道:“这怎么成?”
连理:“您就坐着吧。”
说话间,门又开了,这回进来了几个小学生,看样子是刚放学,还穿着校服背着书包。
连理给他们点单的时候,瞧见他们肩上沾了雪,不由往门外看去。
这会儿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冬天的天黑的早,外边已经暗下来,昏暗的路灯照着门前并不太宽的马路,有细碎的雪花慢悠悠的飘落。
大爷也在往外边看,悠哉哉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连理反应过来:“今儿小雪了?这日子过得,都忘了节气。”
大爷笑道:“现在的年轻人本来也不怎么记这些。”
连理从厨房出来,店里又多了两桌人,几个小学生正趴在桌上写作业,讨论得十分认真。
连理把馄饨放下,又给他们送了点小菜,笑着说:“吃饭就别学了,当心把墨水吃进肚子里。”
一个小胖子挺皮实地回他:“你家的馄饨只会把舌头咽下去,哥哥,我还要打包一份给我奶奶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