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明天会更好 第72节(2 / 3)

还会利用自习课批改周测试卷。

乔斯语开着车,却忍不住贪恋地向校门里多看了几眼。

可廖芸再也不会站在讲台上了。

想到这里,乔斯语迅速收回视线,并坚定地看向前方的路。

“凡事都别回头看”,这是她自从母亲撒手人寰后就懂的道理。一味沉浸在伤痛中,那是要把今后的日子都拉去给往事陪葬。

但是,父亲和母亲的身后事一直是乔斯语的一块心病:

父亲乔占伟自1995年因公牺牲之后,便长眠在烈士陵园供人吊唁,迄今已有二十四年。而母亲廖芸作为烈士遗孀离开四中教学岗位后长病不起,在2009年乔斯语满18岁成人那年病逝了,迄今正是十年整。

这十年间的变化很大。

比如,早在2009年她为廖芸办理后事时,就曾动过将父母二人“合葬安置”的念头。只是民政局搬出了《烈士安葬办法》的规定,说什么“烈士在陵园安葬后原则上不予迁葬”。可对于烈士陵园定期组织的事迹整理和陈列展示等工作,他们倒希望乔斯语多多理解配合。

当然,乔斯语是很理解配合的。从那以后,她每年夏天去烈士陵园为乔占伟祭扫、每年秋天去公墓为廖芸献花。

在她曾筹划着为父亲迁葬的时候,她见过很多人间冷暖:比如,有烈士在距离故乡上千公里远的地方牺牲,这么遥远的旅途成为他的家属常来祭扫的障碍;比如,有年迈的烈士遗孀全身伤病,就连下楼的台阶都成了大难关,但她仍然心心念念想着临死前再去看望丈夫的陵墓一眼。

在这些人情冷暖面前,乔斯语觉得自己的家事也算不了什么了:无非是父母不能合葬在一起,需要乔斯语每年为双亲各自祭扫一次。但是,父母一生都在公安和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想必他们的在天之灵也能谅解乔斯语的无奈。或许,只要她这个女儿能常怀思念就好。

车辆已驶进郊区,导航语音响了起来,提示她距离终点只剩下34公里。

乔斯语的车后座上摆放着一束白菊,它的花瓣沾着清澈的露珠,似乎诉尽世间的爱恨离别。

又到了每年开学的季节,这也是乔斯语要去看望母亲的时节了。母亲离开了十年,不知道她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不好。

这时,乔斯语的思绪被一阵电话铃声惊扰,她看到来电人正是颜宁。

前段时间,乔斯语调查的成果越来越多:除了石赟在1998年转入银川实验一小的转学申请外,乔斯语还在前进街找到了石赟的退学申请。此外,还有石赟就读的学校各年级的活动留影,既有各班级在教室里组织的迎接元旦才艺表演、也有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孩子们为乒乓球冠军绘制的美术墙。

搜查这些照片并不容易,其中一部分得益于学校近年来的数字化管理、另一部分得益于校友们的捐赠,一张张照片承载着那批80后孩子们读书时的回忆。

三天前,乔斯语正式拿着调取证据通知书与少年宫对接,终于将那张“1996年迎国庆少年儿童朗诵比赛”的合影原件取到了手。在警方追寻石赟下落的二十年里,这是最接近他案发时的一张重要影像。

当晚,乔斯语把这些照片都传真给了颜宁。

然而,颜宁却迟迟没有找过她,直到现在。

此刻,乔斯语距离终点的导航只剩下最后3公里。

颜宁在电话中问道:“你在忙吗?”

乔斯语含糊其词地说:“嗯,办些私事。”

“什么私事?”

乔斯语犹豫了片刻后说道:“昨天是我母亲的忌日,但我今天才请的下假,现在已经快到公墓了。”

颜宁沉默了片刻,语气非常温和地说:“知道了,那你踏实祭拜。”

乔斯语挂断电话后却有些不安。因为如果没有重要的事,颜宁是不会给她打电话的。

想到这里,她把车停在路边,给颜宁发了条短信询问情况。

但颜宁的回复也很干脆,他让乔斯语先扫墓祭拜,说“这才是大事”。至于其它的小事,等她回到市区里再说。

当乔斯语回到市区时已是晚上快七点了。

秋天的夜幕降临得越来越早,乔斯语看着繁华的城市街道,将车停在一家火锅店门口。

乔斯语翻看完菜单后说道:“要菌汤锅底,青笋、鲜豆腐、甜玉米、鲜香菇和手切鲜羊肉都要全份,此外加一份鱼面,烤羊肉炒得久一些,再加一份牛肉蹄筋。”

女服务员笑眯眯地问:“小姐,您是几人用餐呢?”

“一个。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哦没有没有,只是您一人用餐,餐量可能会”

“放心吧,我吃得完。”乔斯语笑着说。

乔斯语喝完两杯热水,身体暖和了不少。

这时,手机铃声再次响起,乔斯语才意识到她把给颜宁回电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乔斯语连忙道歉,但颜宁并没有生气。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