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8章(1 / 2)

她以为他说自己吃得多,池锦挠挠头:“我想咱俩都饿了嘛,就多盛了点。”

“看起来你也来过这里。”

“嗯……当时在实习期的时候,媛姐总带我来吃,说比食堂好吃。”

陈以声一顿,道:“欧阳媛调职的事,你还会怪我吗?”

池锦摇头,塞了片脆黄瓜:“当事人欢天喜地奔向新战场,我瞎操什么心。”

“换了一个编辑部而已,你们想见还是能见到的。”

“嗯嗯。她还说《秋日来信》是她第一志愿,从小就读。我上初中的时候情窦初开,也爱读里面的言情小说。”

池锦没好意思说,其实《秋日来信》里现在看来有些无脑的言情小说,她上本科时还期期不落地看。

第16章 定下猫约

“那你最爱读《面孔》是在什么时候?”

聊过《秋日来信》,陈以声自然提及自家杂志。

“小时候我也算是博览群书吧哈哈,当时看哪本封面好看就买哪本。封面好看就买。第一次看《面孔》是讲秦始皇的,我觉得写得很有意思,小学关注最多的就是历史面孔了,其他的看不懂。后来大点了就都差不多,除了编推必看外,会额外关注下身边面孔吧。”

“这是为什么?”

池锦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我一直死磕这个专栏,投稿了三十多次都被拒了。”

“还真执着。”

“当时文笔还很稚嫩的,我现在翻到当时那些黑历史都没胆量看完。”池锦笑笑,“不过第四十次成功了,也算是遇到伯乐了。”

陈以声点头:“值得纪念。”

池锦条件反射地报出来期刊号和页码,不过在说题目之前悬崖勒马,现在来看当时的文笔依然稚嫩,哪怕已经上了大学,她不想被陈以声拉出来审判。

她话锋一转:“所以我死心塌地在《面孔》,这不是连自己都贡献进来了,完全是以身饲虎。”

“收你稿子的编辑,署名是?”

“周铖!就是我一直要找的那位编辑!”

嗯……就是便利贴上的,她经常念叨的那位编辑。

陈以声的眼底掠过一丝复杂难辨的情绪。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再抬眼时已恢复平静,语气淡然:“周编辑……离职很多年了。圈子不大,有机会我帮你留意他的消息。”

新人入职仪式时她说过这件事,提到过周铖,他当时在隔壁桌,没有听清。

如果别人这么说她觉得希望不大,但陈以声很少会画大饼,她点点头:“那麻烦您了!我真的很想见见周编辑本人。”

面很快上来,热气腾腾。两人安静地吃了几口,面馆里只有吸溜面条和电视里模糊的新闻声。讲的是近日发生的一起杀妻案。

“上次回学校的时候。刘老师提到你之前交过男朋友。”

池锦一口面差点呛住。她没料到陈以声问这个:“这问题太不应景了。可能还是单身比较安全吧。”

陈以声轻声笑了一下:“现在分手了?”

池锦故作轻松道:“嗯,光荣加入我前任俱乐部了。”

“看来人才济济呀。”

池锦觉得这个话题实在不适合上下级之间,但考虑到还有同门的关系在,她礼貌道:“我觉得自己过挺好的。”

“第一批独身主义者的现状来看,确实不错。”

池锦瞥到他的戒指,道:“您回家的时候要把戒指摘了吗?看到痕迹的话家里人是不是会怀疑?”

“之前会摘。”陈以声很自然地接话,手指无意识地在戒痕处摩挲了一下,“上次回家见我妈,忘了。她看到了。”

“阿姨怎么说?”

“她说,”陈以声模仿着母亲的语气,带着点无奈的笑意,“‘戴着这个,好桃花都被你挡在外面了!’就这样说。”

“好像是有这种说法。”池锦附和。

“我当时回她,”陈以声看向池锦,眼底带着一丝罕见的、近乎顽皮的光,“‘那不是正好?省了多少麻烦。’”

第一次听到陈以声用这种轻松的语气开玩笑,池锦忍俊不禁:“没想到您想法还挺先锋。”

“我们也没有差很多吧?”

池锦今年二十六,陈以声三十四,八岁的年龄差不小,但也算不上两代人。

这样一算,两个副主编都比他年纪大,但偏偏是他做了主编。虽然她知道男性在职场的优势,但还是相信陈以声是能力取胜。他是《面孔》主心骨,这是公认的。

“一线城市三十岁上下人群的未婚率,我记得有调研数据说是接近百分之四十了。背后是高生活成本、个体价值多元化、以及传统婚恋模式与现代什么什么的结构性冲突……”她侃侃而谈,却在提到“彩礼”这类具体物质门槛时及时刹住了车——眼前这位,怎么看都不像是会被物质绊住的人。

陈以声安静地听着,等她停下,道:“你还年轻,不着急想这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