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皇帝的始皇陛下会得到最大的憎恨,在这个时间点一统天下的大秦也必将在天下黎庶的怒火与怨恨中灭亡。
始皇忽然有点明悟。
大秦在短短三年中暴卒,固然有胡亥暴虐无道的缘故,但祸根早已埋下——
他在执政的后期,一定进行了大规模的徭役、迁徙、谪戍,一是疏散密集的人口,二是将那些分不到地的人集中起来,或是疏散到边境苦寒之地,或是进行基建工程。
但这在某种意义上,是苛政,是在间接地、缓慢地消耗人口。
然而,治标不治本。
只要没有彻底解决人地矛盾,除非直接举起屠刀进行屠杀,要不然也只能往后拖延时间。
始皇陛下忽然就平静了。
踩着独木桥平衡天下,他尚且举步维艰,胡亥确实驾驭不了。
——当然,不妨碍他该死。
春枝暮 关于大秦的人地矛盾,只是我一家之言哦,但话又说回来,近些年的秦简出土,再加上汉律承秦律,个人觉得政哥执政后期的人地矛盾其实才是最尖锐的矛盾,等到秦末乱世狠狠消耗一波,承秦制的大汉就延续下去了。
第963章 番外 太平令(63)
天下哗然。
黎庶们虽然基本上没怎么接受过教育,但不代表他们的智商有问题,天幕上叽里咕噜一长串,总结下来就一句话——
这片土地养不活这么多人。
道理很好懂,他家现在种地的收成勉强能养活现有人口,可若添了娃娃呢?在收成固定的前提下,多一张嘴吃饭,就得缩减原家庭成员的口粮,直到缩不可缩——饿死。
“四千多万?”
有黎庶掰着手指头却不知道该怎么数,目光直愣愣的,呢喃道,“天底下竟然有这样多的人吗?养得活吗?”
乖乖,这个数字太吓人了。
而在大多数的黎庶尚且沉浸在震撼之中时,也有些聪明人察觉不妙——
这么多人,大秦还授得出田地吗?当授田制崩溃、军功爵制崩溃……一系列连锁反应下,谁要付出最大的代价?或者说,谁要成为代价?
是亡了江山的嬴秦。
更是“户口三去其二”的天下黎庶。
(害怕jpg)
[其实政哥和姮姐那时候压力应该很大吧?前一秒还沉浸在一统天下的意气风发,后一秒开始踩着钢丝走悬崖。]
[对啊,当时人地矛盾最尖锐的是关东大平原,也就是说,政哥和姮姐本来豪情壮志地建功立业,结果打完天下才发现到手的不是优质资产而是债务危机,一个不当心就要暴雷。]
[换句话说,政哥和姮姐替六国王室扛起大锅(擦汗jpg]
始皇陛下:“……”
他突然想起胡亥把大秦弄得二世而亡时,那些造反派各个都打着六国的旗号,也就是说,他和他的大秦直接替六国拉爆了天下人的仇恨。
(心情复杂jpg)
嬴政和知韫倒是还算淡定。
毕竟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已经到他们手上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也已经发现了,虽然暂时有点麻爪,但不要紧,未来的他们可以解决的。
相信未来的自己的智慧。
——天幕都说他们解决了,那还怕什么,大胆往前走就是。
(淡定jpg)
[其实大秦真的挺幸运的,一代目政哥、二代目姮姐,都是千古一帝级别的,三代目执妹、四代目照姐,也都是保十争五级别的,明君扎堆出才硬生生让大秦撑下来。]
[很多专家不是都分析吗,大秦其实是一个早熟式的政权。]
[说的是分封和郡县吧?其实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说,确实还不足以支撑郡县制的贯彻,姮姐也说分封更符合实情。]
[?姮姐不是这个意思吧?]
[最后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分封和郡县之争是在秦历六年,廷议之上,姮姐是坚决支持郡县的,但在廷议结束后的闭门会议上,她说过分封更适合当时的大秦。]
[一来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交通运输等基础条件确实不足以支撑,然后就是人地矛盾。]
[根据史料来看,人地矛盾主要集中在关东大平原,至少在秦地本土核心区域是不严重的,也就是说,如果秦廷狠心一点,就可以选择保留秦地核心本土,然后将人地矛盾最激烈的地方分封给诸公子公主。]
[众所周知,比起远在咸阳的、隔了一层的皇帝和朝廷,受封于某地的诸侯才是第一责任人,那些困囿于人地矛盾的活不下去的黎庶憎恨的也只会是诸侯无能。]
诸公子公主:“……”
好了,不用再说了,他们已经明白这背后的逻辑和意图了——
推他们去背锅顶雷。
若能解决问题,自然最好,秦廷可以直接抄作业,等到问题解决了,就可以着手削藩来将他们这些分封的诸侯解决掉、继续

